文物为媒传震志 场馆育人显成效 ——“文物育人 震志传薪”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赴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开展2025暑期实践活动

新闻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的重要指示精神,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强化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成效,近日,全国思政课名师工作室、马克思主义学院“文物育人,震志传薪”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赴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开展了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团在纪念馆合影留念 

今年是“5·12”汶川特大地震17周年。在北川这片浴火重生的土地上,实践团成员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走进纪念馆。他们实地参观,在坍塌的钟楼、泛黄的救灾日记等珍贵文物前驻足沉思,聆听纪念馆学术研究科科长杨孟昀讲述文物背后感人至深的抗震故事。通过体验AR互动技术,队员们“亲历”救援现场,直观感受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磅礴力量。

队员们在文物前驻足沉思

杨孟昀老师为团队讲解文物故事

活动中,实践团围绕“访、谈、做、观、议、讲、写”七大形式展开活动。结合名师工作室“品读文物课堂”的经验,团队成员围绕“党的领导与抗震救灾精神”开展主题热议,并创新性地录制系列微课视频。青年学子以青春之声生动讲述馆藏文物故事,融入实地感悟,从青年视角解读文物中蕴含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内核

 实践队员录制微课

此次赴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的实践活动,是马克思主义学院依托全国思政课名师工作室创新“理论教学+实践淬炼”育人模式的又一次生动体现和成功实践。通过与一件件沉默却有力的历史文物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重温了那段悲壮而光辉的历史,更深刻领悟是跨越时空、历久弥新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激励新时代中国青年在民族复兴征程上攻坚克难、奋勇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源泉。

展望未来,团队师生一致表示,将持续聚焦文物这一独特载体,深入挖掘其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制作推出更多高质量的系列思政微课,努力让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在广大青年学子中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为培养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持续注入澎湃而持久的红色精神动能

/图:罗双林  审核:韩晓娟  何沙沙 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