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石椅振兴路 青春赋能新乡村 ——马克思主义学院“石椅振兴青锋队”社会实践纪实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01日 11:03
作者:喻发美
点击:[]次
新闻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中央关于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引导青年学生深刻领会党的‘三农’政策,引导青年学生在实践中感悟乡村发展脉搏,近日,马克思主义学院“石椅振兴青锋队”前往北川石椅村,开展以“探访石椅振兴路 青春赋能新乡村”为主题的社会实践。团队成员以实地参观、座谈交流、馆内研学、入户访谈等形式,沉浸式感受石椅村的振兴巨变,用青春视角记录乡村发展成果。
观振兴实景:看石椅村的“颜值”与“实力”
活动伊始,团队成员沿着石椅村的乡间道路实地走访,近距离观察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错落有致的羌寨民居、干净整洁的村容村貌、配套完善的休闲设施,让大家直观感受到石椅村的“外在颜值”;而道路旁的特色农产品展销点、民宿外的游客打卡区、田间地头的生态种植园,则展现出村子“产业兴旺”的“内在实力”。
从昔日的偏远山村到如今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石椅村的每一处变化都让人印象深刻。“以前只在新闻里听说乡村振兴,这次亲眼看到村民家门口就能就业、增收,才真正理解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含义。”团队成员张瑞佳在参观过程中感慨道,实景中的乡村振兴远比书本知识更鲜活、更有说服力。

话发展成就:聆听石椅村的振兴“答卷”
为系统了解石椅村的发展历程与规划,队员们与石椅村村委会陈主任展开了专题座谈。座谈会上,陈主任以“从‘石头村’到‘幸福村’”为主题,向队员们详细介绍了石椅村的振兴之路。
“过去村里交通不便,村民靠种玉米、土豆勉强糊口;现在我们依托羌文化特色,发展乡村旅游、生态农业,2024年村民人均收入突破8万元,比十年前翻了近5倍!”陈主任的话语中满是自豪。他提到,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全村党员群众齐心协力,目前石椅村已打造出“羌寨民宿集群”“羌绣非遗工坊”“高山茶叶采摘园”等特色产业,年接待游客超47万人次,乡村旅游已成为带动村民增收的“支柱产业”。陈主任畅谈村子的未来规划——下一步将推进“农文旅融合”升级,建设羌文化研学基地,让石椅村的振兴之路走得更稳、更远。
访谈过程中,团队成员恩紧紧围绕“产业发展如何避免同质化”“青年返乡创业有哪些支持政策”等问题与陈主任深入交流,在问答中进一步理清了乡村振兴的实践逻辑。

寻奋斗足迹:在村史馆读“振兴史诗”
走进石椅村村史馆,馆内陈列的老照片、旧农具、手写台账,串联起石椅村几十年来的发展变迁:从“土坯房”到“新羌寨”,从“靠天吃饭”到“产业多元”,从“交通闭塞”到“游客云集”,每一件展品背后都藏着石椅村村民的奋斗故事。
“这张照片是2008年灾后重建时拍的,当时全村人一起动手建新房;这本台账记录了2015年村里第一次发展民宿时的收入,第一个月就赚了8000多块!”陈主任指着展品一一讲解,团队成员陈一雪表示:“村史馆就像一本‘振兴史诗’,让我们看到石椅村不是‘一夜爆红’,而是靠一代又一代人的坚持和努力,才换来今天的好日子。”

听民声民意:从访谈中悟“振兴温度”
为真实了解乡村振兴的“民生获得感”,队员们分组开展走访访谈,与当地村民、外地游客面对面交流。在村民张阿姨的小摊上,张阿姨笑着说:“以前我要去镇上打工,现在在家开民宿、卖羌绣、卖果子,既能照顾老人孩子,每个月还能赚不少,日子比以前舒心多了!”
来自成都的游客刘先生则对石椅村的生态环境和文化氛围赞不绝口:“这里空气好、风景美,还能体验羌绣、咂酒等非遗文化,下次要带家人一起来。”团队员们将访谈内容整理成问卷报告,用数据和故事还原石椅村振兴的“民生温度”,也为后续实践报告的撰写积累了一手素材。

乡村振兴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无数人用实干铺就的道路;青年成长也不止于书本,更需要在广阔的乡村天地中汲取力量。未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将继续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组织青年学生深入基层、扎根实践,引导他们将个人成长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之中,以专业知识为笔、以青春热情为墨,在党的乡村振兴宏伟蓝图中书写新时代青年的担当,为国家乡村振兴事业贡献“青春智慧”与“青春力量”。
(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文:常露平 图:张瑞佳 审核:周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