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大思政课”活动
发布日期:2025年05月13日 10:28
作者:邓啟刚
点击:[]次
新闻 2025年5月12日,第十七个全国防灾减灾日,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厚德楼247举办了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大思政课”活动。本次讲座由绵阳市抗震救灾精神宣讲团核心成员杨孟昀老师、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主任敬从军老师以及来自我校2021级思政教育专业在校生王益欣(即将就职绵阳飞行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担任主讲人。来自12个学院的200余名大一学子与学院思政课教师齐聚一堂,共同聆听这场涤荡心灵的“大思政课”。

本次活动以“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 成长为挺膺担当的新时代青年”为主题,杨孟昀从科学内涵、时代价值、传承路径三个维度,为师生们抽丝剥茧般系统阐释抗震救灾精神的深刻内涵。通过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一组组震撼人心的数据,让我们对这份精神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理解。通过现场视频、照片和一个个真实的数据、动人的故事,杨老师带领同学们回顾了这场灾难发生的情景和带来的冲击,动情分享了人民军队和医护人员灾区救援的感人事迹,深刻诠释了“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科学内涵和时代价值。
作为这场地震亲历者的王益欣以“因为有爱,勇毅前行”为主题,用略带颤抖却坚定的声音,将自己从废墟中死里逃生,到如今返乡投身教育事业的生命历程娓娓道来。作为地震亲历者,她的讲述没有宏大的叙事,却以最真实的视角,带着在场师生“重回”那片曾被灾难撕裂的土地。谈及返乡成为思政教师的选择,王益欣的眼中闪烁着光芒:“我曾被无数双手从黑暗中拽出,如今也想成为照亮他人的光。”她鼓励同学们,面对困难与灾难时,要以“千磨万击还坚劲”的韧性,在磨难中淬炼意志,在挫折中汲取力量。她的话语如同一束光,照亮了教室的每个角落,让“不畏艰险、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在年轻学子心中生根发芽。
讲座尾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负责人敬从军对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生成逻辑展开了一场深刻且富有启发性的解析。他的讲解层层递进,将抗震救灾精神置于中国精神与文化自信的宏大坐标系中,指出这一精神不仅是中国精神谱系的璀璨明珠,更是滋养文化自信的深厚源泉,其生成蕴含着政治、实践与文化的三重向度。讲解中,他着重强调学习党史的重要意义,将“明理、增信、崇德、力行”的要求娓娓道来,并特别指出“力行”的关键作用。他谈到,作为青年大学生,应该继承好、弘扬好、践行好中国精神,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有志气有骨气有底气的新时代青年。

本次“大思政课”活动打破传统思政课堂边界,开启“校外专家+思政课教师+在校学生”三位一体讲授模式,为青年学子献上一堂别开生面的思政大课。绵阳市抗震救灾精神宣讲团专家的权威解读、思政教师的理论解析、在校学生的亲身经历相互交织,构建起立体化、沉浸式的学习场景。讲座结束后,教室里仍萦绕着经久不息的掌声。同学们纷纷表示,作为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将以实际行动自觉传承抗震救灾精神,让“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信念渗进血液,把“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品格刻入心扉,真正发挥红色精神育人铸魂的作用,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贡献青春力量。
(文:石青 杨凤 图:马景飒 审核:韩晓娟 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