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劳育人 共绘春光 ——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劳动教育活动
发布日期:2025年03月17日 15:45
作者:喻发美
点击:[]次
新闻 春风掠新土,劳动最光荣。3月12日,在第47个植树节到来之时,马克思主义学院结合学雷锋志愿服务月,将劳动育人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联合安州区优秀残疾人代表、区政协委员蒋金瀚,为马克思主义学院第三期“青马班”学员和大学生志愿者,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劳动思政课。
思政引领:生命在劳动中闪光

活动第一阶段,蒋金瀚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逆光生长,看见人生的100种可能》主题分享。他从当下大学生“就业心态迷茫”“就业态度消极”等热点问题谈起,讲述了自己从创业初期的艰辛,到后来在政府的帮助下小有成就的人生故事。
蒋金瀚提到,自己年少时因父亲意外去世,被迫中断学业,肩负起家庭的重担。但凭着中专时掌握的设计专业技能,他在广东攒下了第一桶金,这第一桶金成为他返乡创业的启动资金。本想在三十而立之时,承包荒山,凭着辛勤劳动为家庭创造幸福生活,却不幸致残。在人生的至暗时刻,蒋金瀚一度陷入绝望。但安州区残联送来的1000元慰问金,让他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关爱,重新点燃他对生活的希望。在各级残联和政府的支持下,他凭借坚韧不拔的毅力,从零开始学习农业技术,创办了“仁民公社”家庭农场。他克服了身体的不便和创业的重重困难,将一片荒山变成了生机勃勃的种养循环农场。他还热心公益,吸纳带动残疾人就业,为困难家庭捐款捐物;新冠疫情期间,积极为武汉抗疫前线免费筹集生活物资。蒋金瀚的故事不仅展现了劳动的力量,更诠释了在困境中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他的经历不仅让同学们对劳动的意义有了更深刻地理解,也为同学们未来的就业和创业提供了宝贵的建议和启发。
分享结束后,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尹菲代表学院为蒋金瀚颁发了校外兼职辅导员聘书,希望蒋老师将多年来在创业、助残、公益等领域所做贡献,转化为引领大学生成长的榜样力量,为同学们带来更多关于劳动、奋斗和成长的启发。
劳动实践:以劳健心,以劳树德
活动第二阶段,在学院党委副书记尹菲的带领下,“青马班”学员和大学生志愿者们来到劳动基地,手持铁锹、锄头,投入到翻耕土地、松土、施肥的工作中。
“握锄要稳,下铲要准,这样既能省力又能保证松土深度。”在基地陇亩间,有着丰富农业经验的校外辅导员蒋金瀚化身“田间导师”,躬身示范农具使用技巧。随着他布满茧子的手掌翻动,锄头在泥土间划出优美的弧线,深耕、碎土、整垄一气呵成。师生们认真观摩后,纷纷卷起衣袖投入实践,金属与泥土的碰撞声渐渐汇成劳动交响曲。

活动现场,师生们兵分两路开展“土壤改良攻坚战”。松土组的志愿者们挥汗如雨,锄头精准斩断顽固根茎;养护组的志愿者们则化身“土壤医生”,将收集的腐叶均匀铺洒,为土地覆上天然保湿膜。春阳下,大家热情高涨,干劲十足,沾满泥土的运动鞋、泛着金属光泽的农具与青春笑脸交相辉映,勾勒出最美的劳动图景。
一位参加当天活动的志愿者这样谈到,“今天我是和室友们一起来参加劳动的,通过亲身参与劳动,我不仅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与快乐,更感受到实践中要加强团队协作,才能干得又快又好。”
马克思主义学院一直致力于将劳动教育融入思政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让学生在劳动中树立脚踏实地的价值观和勤奋务实的就业观。此次活动正是学院劳动教育理念的生动实践。未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将继续探索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为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而努力。
学生感想:
2023级1班学生冉倩:蒋老师的经历深深震撼了我,他是个人奋斗的楷模,创业成功后,积极回馈社会,是新时代雷锋精神的践行者。这让我想起李大钊先生那句慷慨激昂、催人奋进的誓言,“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要传承这种精神,在面对困难时不退缩,用实际行动为社会增添正能量。
“青马班”学员王霞:在红薯地挖地的劳动实践里,我收获颇丰。起初,面对锄头和土地,我手忙脚乱,但慢慢在摸索中找到了技巧,体会到劳动需要耐心和方法。劳动虽辛苦,但大家相互帮忙,让我感受到团结的力量,也明白了劳动的意义,它让我在付出中成长,收获了快乐和满足。同时这次劳动实践也让我感受到了马院学子的实干精神。我们不怕脏、不怕累,分工明确,协作有序,充分展现了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精神。
(文:喻发美 汪欣童 杨淋鸿 图:刘佳丽 审核:周鹏、尹菲)